斜塔柱施工主动撑拉杆优化设计

作者:周马生 叶成银 杨小刚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为解决倾斜塔柱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拉应力超限和成桥应力不佳的问题,提出基于混凝土拉应力限值和施工安装条件进行主动撑杆或主动拉杆的安装位置和预加力的初步设计,以成塔后的应力为目标对预加力进行优化。以斜拉桥花瓶式桥塔为例进行实桥的主动撑杆和拉杆的设计及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主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最大拉应力和改善成塔后塔柱的应力状况。
关键词:桥梁工程斜拉桥倾斜塔柱撑杆结构计算
作者简介:周马生,高级工程师,硕士,E-mail:masheng.zhou@163.com。
基金: -页码-:37-41

0 引言

   斜拉桥索塔在横桥向多采用倾斜塔柱 [1],倾斜塔柱的自重作用线偏离塔柱轴线,从而在塔柱内产生偏心弯矩,尤其在塔柱分段施工过程中,以重力形式出现的施工荷载加剧塔柱的偏心弯矩,另外,施工过程中塔柱处于悬臂状态,横梁尚未施工无法提供约束来减小该偏心弯矩。高耸的倾斜塔柱在施工过程中的偏心弯矩过大导致混凝土拉应力超限而开裂,且易造成成桥后塔柱另一侧压应力超限。为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以及改善成桥后塔柱的应力状况,早期普遍做法是当倾斜塔柱施工到适当高度后在两肢间安装若干无预顶力的撑杆或无预拉力的拉杆,但这种被动撑杆或拉杆的效果不佳,且对成塔后的应力状态的调节是被动的。现在多采用施加预顶力的主动撑杆或施加预拉力的主动拉杆,有不少文献 [2,3,4,5,6,7]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但还缺少设计主动撑杆或主动拉杆的位置和预加力的系统方法,更是缺少以成塔后的应力状态为目标进行预加力优化的分析。本文提出一种简便的方法进行主动撑杆或主动拉杆的安装位置和预加力的初步设计计算,以成塔后的应力状态为目标对预加力进行优化。

1 主动撑杆或拉杆设计

1.1 主动撑杆或拉杆安装位置和预加力初步设计(见图1)

   倾斜塔柱截面变化一般较缓慢,可按等截面估算塔柱倾斜在根部产生的弯矩和轴力。塔柱悬臂施工h高度后,自重和施工荷载在悬臂根部产生的弯矩和轴力分别为:

图1 斜塔柱受力示意

   图1 斜塔柱受力示意 

   Fig.1 The force of inclined tower column

    

   式中:θ为倾斜塔柱与水平面的夹角;γ为塔柱混凝土重度;A为塔柱截面面积;W为抗弯截面系数;F为爬架模板等竖向施工荷载;s为相应h高度的塔柱长度,有:

    

   弯矩和轴力在悬臂塔柱根部的拉应力按下式计算 [8]:

    

   为避免施工中塔柱混凝土被拉裂,需确保拉应力小于拉应力安全值:

    

   式中:ft为混凝土拉应力极限值;k为安全系数。

   确定混凝土拉应力极限值和安全系数后,由式(1)~式(5)可计算得到塔柱的最大允许悬臂高度,倾斜塔柱悬臂施工到该高度前,必须在适当位置安装撑杆或拉杆。

   相比于被动撑杆和拉杆,主动撑杆和拉杆通过施加明确的预加力主动改善塔柱应力。在施工过程中,主动撑杆或拉杆的首要目的是降低安装前塔柱已存在的拉应力,在初步设计时主动撑杆或拉杆的预加力可设计为降低安装前塔柱已存在的拉应力为0。由于施工条件限制,主动撑杆或拉杆只能安装在已浇筑节段顶面以下一定距离处,由最大允许悬臂高度减去该距离便是安装位置的高度,假设安装位置距离根部高度为h1,主动撑杆或拉杆的初步设计预加力由下式估算,由

    

   得:

    

   设置主动撑杆或拉杆后,继续施工上部塔柱节段。研究显示,塔柱都有较大刚度,新节段自重和施工荷载对原塔柱根部的应力影响较小,设主动撑杆或拉杆处成为新的悬臂塔柱的根部,根部应力、最大允许悬臂高度和新主动撑杆或拉杆的初步设计预加力同样按式(1)~式(7)计算。

1.2 主动撑杆或拉杆预加力优化设计

   经过初步设计,倾斜塔柱在主动撑杆或拉杆拆除前的拉应力可得到保证。研究发现,对于工程中常见的较高的索塔中塔柱在主动撑杆拆除后,上端合龙处拉应力较大,尤其是在合龙后便立刻拆除主动撑杆则该处拉应力更不利。另外,初步设计的主动撑杆或拉杆预加力主要着眼于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拉应力,而成塔后的塔柱应力状况对成桥后主塔的安全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控制拆除主动撑杆或拉杆后不利截面的拉应力,以成塔后塔柱的应力为目标进行预加力优化很有必要。

   该优化问题可描述为,通过优化m根主动撑杆或拉杆的预加力以使得成塔时塔柱n个关键截面的应力接近目标应力。假设应力值分别为σ1,σ2,…,σn,优化目标应力值分别为σ01,σ02,…,σ0n,可调节变量为m根主动撑杆或拉杆的预加力p1,p2,…,pm。建立如下目标函数:

    

   通过有限单元法求解时,该优化问题即为满足有限单元法求解方程 [9]:

    

   条件下最小化目标函数式(8)。式(9)中,K为刚度矩阵,U为位移向量,F为外力向量。

   以上优化问题可通过高斯牛顿法求解 [10]。求解采用通用软件无法实现,需自编程序解决,而且在n<m时无唯一解。在此可退一步采用一种简单的近似求解法:在初步设计撑杆或拉杆预加力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增加单位预加力对塔柱关键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通过迭代试算,以接近目标应力来确定预加力的增减量。

2 算例

2.1 主塔概况

   大桥主塔结构形式为花瓶式索塔(见图2),总高为147.5m(不含塔座),索塔双肢均为单箱单室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柱,沿高度方向双肢间设置3道联系横梁,将索塔分成上、中、下塔柱。花瓶式索塔下塔柱高度为27.0m,双肢外侧以1∶5的斜率呈外八字向外延伸,内侧以1∶4.41的斜率呈外八字向外延伸,直抵索塔双肢间的下联系横梁。中塔柱高度为68.5m,双肢外侧和内侧同时以1∶5的斜率呈内八字向里收缩,直到双肢的内侧汇合于中横梁。上塔柱高度为52.0m,双肢竖直,外侧间距为14.1m,内侧间距为7.5m。花瓶式索塔的下塔柱塔肢截面顺桥向宽为7.6m,横桥向宽为6~4.6m,最小壁厚1.3m;中塔柱塔肢截面顺桥向宽为7.6~6.6m,横桥向宽为4m,最小壁厚1.1m;上塔柱塔肢截面顺桥向宽为6.6m,横桥向宽为3.3m,最小壁厚0.9m。主塔横梁为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横梁高5m,中横梁高4m,上横梁高3m(见图3)。

图2 大桥主塔结构(单位:cm)

   图2 大桥主塔结构(单位:cm)  

   Fig.2 Main tow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unit:cm)

图3 撑拉杆位置(单位:cm)

   图3 撑拉杆位置(单位:cm)  

   Fig.3 Position of supporting rod(unit:cm)

   主塔混凝土均采用现浇C50海工混凝土。主塔塔柱采用爬架配翻转模板法施工工艺,横梁采用支架施工工艺。下塔柱、中塔柱和上塔柱共划分36个节段,标准节段高4.5m,塔柱下横梁、中横梁与同高程塔柱节段同时浇筑,上横梁待同高程塔柱节段施工完成后浇筑。

2.2 安装位置和预加力初步设计计算

2.2.1 下塔柱主动拉杆设计

   下塔柱总高27m,截面轴线向外倾斜的斜率为1∶4.69(倾角θ=77.95°),塔根截面面积约为A=27.67m2,抗弯截面系数W=36.59m3。下横梁和同高程的塔柱节段浇筑但尚未凝固时(计算时忽略未凝固段的强度而仅施加等效重力),每肢下塔柱根部内侧受拉,最大拉应力为1.19MPa,小于C50混凝土标准抗拉强度ftk=2.65MPa。为减小该拉应力以改善下塔柱应力状况,浇筑下横梁前在下塔柱双肢间设临时主动拉杆,由于模板和下横梁支架挤占空间,临时拉杆位置设在距离塔柱底h1=16m高处(距离已浇筑塔柱节段顶面约6m)。由式(7)得,使塔肢根部内侧拉应力为0的预加张拉力为:

    

   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前和连接后,未设拉杆和设主动拉杆的下塔柱塔肢内侧应力如图4,5所示。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前,塔肢根部内侧最大拉应力由未设主动拉杆时的1.19MPa减小为设主动拉杆后的0.05MPa;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后,不论是否设主动拉杆塔肢均处于受压状态,因此在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后,为方便施工可拆除临时拉杆。安装拉杆至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拉杆最大拉力为2 714kN,据此拉杆可设计为2根9s15.2钢束。

图4 下横梁连接前下塔柱内侧应力(单位:MPa)

   图4 下横梁连接前下塔柱内侧应力(单位:MPa)  

   Fig.4 Inner stress of lower column before lower cross beam connection(unit:MPa)

图5 下横梁连接后下塔柱内侧应力(单位:MPa)

   图5 下横梁连接后下塔柱内侧应力(单位:MPa)   

   Fig.5 Internal stress of lower column after lower cross beam connection(unit:MPa)

2.2.2 中塔柱主动撑杆设计

   中塔柱向内侧倾斜,需设计临时主动撑杆。中塔柱总高68.5m,向内倾斜的斜率为1∶5(倾角θ=78.69°)。中塔柱截面变化缓慢,底截面面积约为A=20m2,抗弯截面系数W=16.67m3,混凝土重度γ=26kN/m3,爬架模板等施工荷载F=430kN。

   本桥塔柱标准节段高度为4.5m,由于液压爬模系统挤占空间,撑杆的安装位置需设在距离已浇筑塔柱节段顶面以下约10m处。理想的撑杆位置和安装时机是使得塔肢外侧拉应力为0,令σ=0MPa,由式(1)~式(4)求得h=7.44m<10m,故理想状态难以达到。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柱最大拉应力只要控制在一定数值内,则不会出现裂缝或细微裂缝在后期的压应力作用下将可重新封闭。按文献[11]中式(6.3.1-8)取拉应力安全值为0.5ftk,令σ=0.5ftk=1.325MPa,由式(1)~式(4)求得h=24.10m。3段塔柱标准节段高度为13.5m<24.10-10=14.1m,且有68.5/13.5-1≈4,故可按间距13.5m设4根撑杆。综合塔柱节段划分情况,4根撑杆的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

图6 撑杆1~4安装前后中塔柱外侧应力(单位:MPa)

   图6 撑杆1~4安装前后中塔柱外侧应力(单位:MPa)  

   Fig.6 Stress on the outside of the middle tower colum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strut 1~4(unit:MPa)

   每根撑杆的安装位置距下方撑杆(或中塔柱根部)竖向距离h1=13.5m,安装前悬臂段塔柱高度约为h=13.5+10=23.5m,代入式(1)~式(4)得中塔柱在每根撑杆安装前塔肢外侧的最大拉应力σ=1.25MPa。

   由式(7)得,使中塔柱根部外侧拉应力为0的预加支撑力为:

    

   每根撑杆安装前后中塔柱外侧应力如图6所示,由图可见,在撑杆安装前塔柱外侧最大拉应力为1.15MPa,与估算值1.25MPa接近,撑杆安装后最大拉应力仅为0.07MPa,接近零应力。

   撑杆的拆除时机可选择中横梁施工完成或主塔封顶后,两种情况中塔柱外侧应力如图7所示,前者最大拉应力为2.52MPa,后者最大拉应力为1.48MPa。由于该最大拉应力出现在上塔柱和中塔柱相交处与中横梁一体浇筑的加厚塔肢外侧,杆单元模拟此相交位置存在较大误差,在此截面下方的正常中塔柱截面在两种情况下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1.67,0.62MPa。因此,为减小中塔柱外侧的拉应力,撑杆应在主塔封顶后再拆除。全过程撑杆最大压力为3 571kN,据此撑杆可设计为2根820×8规格的Q235钢管。

图7 撑杆拆除时塔柱外侧应力(单位:MPa)

   图7 撑杆拆除时塔柱外侧应力(单位:MPa)  

   Fig.7 Stress on the outside of the tower column when the strut is removed(unit:MPa)

2.3 优化设计计算

   经过初步设计计算,主动撑杆设计使得倾斜的中塔柱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拉应力控制在1.15MPa以内,但中横梁处位置为1.48MPa>0.5ftk。为进一步改善塔柱应力状况,按如下目标优化预加力:(1)减小中横梁处塔肢的最大拉应力;(2)主塔封顶后塔肢内、外侧应力相对匀称。

   在初步设计撑杆预加支撑力基础上,预加支撑力每增加1MN对主塔封顶后的中塔柱根部截面、中塔柱顶部截面和中横梁处塔柱截面外侧应力的影响系数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值可知,减小撑杆1和撑杆2的预加支撑力可减小中横梁处塔柱外侧拉应力,而增加撑杆3和撑杆4的预加支撑力可减小中横梁处塔柱外侧拉应力,且增加撑杆4的预加支撑力最有效。经迭代试算,撑杆的优化支撑力可取表2中的值,撑杆安装时预加支撑力和主塔施工过程中的最大支撑力在优化前后的比较如表2所示。优化前后中塔柱关键截面外侧的应力如表3所示,优化后中横梁处塔柱外侧最大拉应力减小为1.19MPa。

   表1 撑杆安装支撑力对主塔封顶时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
Table 1 Influence coefficients of strut installation support force on section stress when main tower is capped   

   (MPa·MN-1)

表1 撑杆安装支撑力对主塔封顶时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

   表2 优化前后撑杆支撑力
Table 2 Supporting force of strut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kN

表2 优化前后撑杆支撑力

   表3 主塔封顶时中塔柱关键截面应力
Table 3 Stress of key section of middle tower column when main tower is capped  

   MPa

表3 主塔封顶时中塔柱关键截面应力

   在初步设计拉杆预加张拉力基础上,预加张拉力每增加1MN对主塔封顶后的下塔柱根部截面和下塔柱顶部截面的内、外侧应力的影响值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值可知,拉杆预加张拉力对下塔柱顶部截面内、外侧应力的调节作用较小。针对下塔柱根部截面内、外侧应力调节,拉杆张拉力的优化值取为1 875kN,优化前后下塔柱根部和顶部截面内、外侧的应力如表5所示,优化后下塔柱根部内、外侧应力分别为-3.21,-3.22MPa。由于优化后的拉杆预加张拉力比初步设计拉杆预加张拉力小,在下横梁连接两肢下塔柱前下塔柱根部内侧出现0.39MPa拉应力。考虑到主塔封顶时下塔柱根部内、外侧压应力在优化前差别较小,优化后改善作用不大,为尽可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塔柱出现拉应力,此拉杆预加张拉力的优化不可取。

3 结语

   1)以最大允许拉应力为控制目标确定最大悬臂长度,结合施工条件设计撑拉杆间隔,然后以减小拉应力至0来初步设计主动撑拉杆的预加力。

   表4 拉杆安装张拉力对主塔封顶时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
Table 4 Influence coefficients of tension force on section stress of main tower during top sealing  

   (MPa·MN-1)

表4 拉杆安装张拉力对主塔封顶时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

   表5 主塔封顶时下塔柱关键截面应力
Table 5 Stress of key section of lower column when main tower is capped  

   MPa

表5 主塔封顶时下塔柱关键截面应力

   2)计算主动撑拉杆预加力对主塔封顶时各关键截面应力的影响系数,以控制关键截面在主塔封顶时的应力为优化目标进行主动撑拉杆的预加力优化。

   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设计主动撑杆或拉杆可确保倾斜塔柱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并可主动改善主塔封顶后的应力状况。

   撑拉杆安装位置离已浇筑塔柱节段顶面的距离对设计塔柱最大拉应力和撑拉杆间隔非常重要,改进施工方案缩短该距离有利于在相同撑杆间隔下进一步减小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拉应力,而在相同最大拉应力下可增大撑杆间隔减少撑杆数量以方便施工。

    

参考文献[1]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1—200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侯彦明,高敏杰,王宏畅.灌河斜拉桥索塔中塔柱主动横撑结构的优化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9(1):53-56.
[3]向学建,孙宪魁,杨昀,等.果子沟大桥桥塔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J].桥梁建设,2010,40(2):69-72.
[4]林寅.厦漳跨海大桥南汊斜拉桥索塔中塔柱主动横撑的设计计算[J].福建建筑,2011(9):107-110.
[5]贺鹏,常英,张延河,等.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北塔下横梁施工方案研究[J].世界桥梁,2012,40(4):64-68.
[6]李毅.斜拉桥双向倾斜桥塔主动横撑设计及施工控制[J].桥梁建设,2013,43(3):109-113.
[7]孙小猛,徐登云,赵飞,等.甬江左线特大桥桥塔施工过程模拟分析[J].桥梁建设,2014,44(4):112-116.
[8]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M]. 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9]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光澄.非线性最优化计算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ctive Bracing Tie Rod in Construction of Inclined Tower Column
ZHOU Masheng YE Chengyin YANG Xiaogang
(China Road & Bridge Co.,Ltd.)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xceeding the limit value of concrete tensile stress and poor stress of completed bridg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clined tower colum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installation position and pre force of active strut or active tie rod based on concrete tensile stress limit and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conditions,and optimizes the pre force with the stress after tower construction as the goal. Taking the vase type pylon of cable-stayed bridge as an example,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active strut or tie rod of the real bridge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of the concre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stress condition of the pylon after the pylon is built.
Keywords: bridges; cable stayed bridges; inclined tower columns; struts; structure calculation
116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