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拉技术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中的应用

作者:郑守 聂超 徐成瑶 郑辉
单位: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模架一体化技术作为建筑施工重点技术之一,其技术创新转型也刻不容缓。为了提高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提升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提出一种反拉技术,在动力倒换时,仅需将钢丝绳端头固定在下一层附着支座上,无需上下移动电动葫芦,省时省力。本技术巧妙地避免了电动葫芦在以往使用过程中产生歪拉斜吊的普遍现象,提高电动葫芦的使用寿命,杜绝因电动葫芦歪拉斜吊而造成钢丝绳报废,减少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高层建筑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爬架升降平台反拉技术
作者简介:郑守,工程师,E-mail:753921462@qq.com。
基金: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计划项目(2015MW 29);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科研课题(ZJHX2018EZB003)。 -页码-:70-73

0 引言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而且有效解决了落地式脚手架成本高的问题 [1]。搭设高度依建筑物标准层的层高而定,一般取建筑物标准层4个层高加1步护身栏的高度为架体的总高度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以电动葫芦为提升设备,使整个外脚手架沿建筑物外墙或柱整体向上爬升。传统的提升方式具有很高的势能和危险因素,具有架体结构失稳、提升系统偏心倾覆的风险 [3]。脚手架提升的稳定性关系施工人员的安全及施工进度 [4]

   为解决传统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提升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性采用电动葫芦反拉技术,减小了架体离墙间距,降低了工人操作强度,进而有效降低架体附着所需强度,巧妙地避免了电动葫芦在以往使用过程中产生歪拉斜吊的普遍现象,提高了提升的平稳性。

1 工程概况

   福州世茂南通项目土建总承包工程由1层地下室、4栋超高层及6栋高层住宅组成,1号楼、5~7号楼为超高层住宅楼,2~3,8~11号楼为一类高层住宅楼,其中,1~3,5,8号楼1层局部为公共配套用房。1,5,6号楼高141.1m,7号楼高123.7m,2号楼高98.7m,3,9号楼高99.1m,8号楼高92.0m,10,11号楼高93.3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本项目架体采用特制型钢与螺栓连接,宽1.1m,步距2.2m;架体总高度20.8m;架体内排竖龙骨中心离墙标准距离0.73m。

2 传动方式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升降动力为电动葫芦,传动方式有中心吊拉和内侧吊拉两种 [4,5,6]

   1)中心吊拉电动葫芦固定在悬挑梁上,悬挑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建筑结构上,如图1所示。理论上电动葫芦提升点为架体重心位置,架体提升时竖直上下,无倾覆力矩。然而由于机位布置及施工荷载的原因,架体重心往往会随机地偏离理论重心,使得架体升降时产生内倾或外倾,具有不确定性,易产生机位相互制约,增大了架体内应力。

图1 中心吊拉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图1 中心吊拉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2)内侧吊拉电动葫芦安装在附着梁上,附着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电动葫芦提升点处于架体导轨内侧,如图2所示。架体升降时存在倾覆力矩,其大小为重心与电动葫芦挂点的距离和架体自重的乘积,架体各机位均处于外倾状态,方向统一。

图2 内侧吊拉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图2 内侧吊拉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两种传动方式的共同点是,架体提升需倒换电动葫芦挂点,电动葫芦净重85kg,倒换困难,同时倒换电动葫芦影响线路布置,易造成线路故障,影响施工进度。

3 反拉技术

3.1 反拉技术特点

   1)提升过程中或相邻两次提升电动葫芦无需倒换。

   2)架体升降或停靠过程中,架体倾覆力矩在可控范围内,并为其确定方向,避免机位之间产生扭曲变形。

   3)若采用电动葫芦反拉技术,其链条作用方向与架体升降方向相反,需进行动力变向,反拉点与转向点之间的距离随架体升降发生变化,影响反拉力的方向,进而影响倾覆力矩。

3.2 反拉技术原理

   将电动葫芦固定在架体上,随架体升降,避免每次提升需倒换电动葫芦。同时,针对倾覆力难以控制的问题,智能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采用滑轮换向,即采用钢丝绳一端固定在电动葫芦下挂钩,另一端固定在附墙挂座上,中间通过滑轮换向,滑轮与提升梁上固定点呈竖直状态,避免角度变化,保证了倾覆力矩为恒定值,且受力明确。架体升降时只需倒换钢丝绳即可,大大降低了倒换难度,如图3所示。

图3 反拉技术原理

   图3 反拉技术原理  

    

4 反拉技术的实施效果

   反拉技术动力系统主要由上下提升梁、电动葫芦、钢丝绳、滑轮等组成。上下提升梁固定在架体竖向主框架上。电动葫芦上钩挂在上提升梁横销上,下钩与钢丝绳钩连接,钢丝绳绕过下提升梁上的滑轮与建筑结构上的提升挂座连接,提升挂座由穿墙螺栓固定在建筑结构上,架体整体荷载通过穿墙螺栓传递到建筑结构。提升挂座上固定有抱轮,对架子整体升降起导向和防倾覆作用。脚手架提升过程如图4所示。

5 反拉传动可行性验算

   根据JGJ 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所选取的计算单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架体高度与支架跨度的乘积≤110m2,架体计算跨度≤7m。

图4 智能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提升示意

   图4 智能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提升示意 

    

   1)静荷载

   各部件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部件统计   

表1 各部件统计

   注:本表为1个机位和10步5m桁架的总质量统计,总高度20.8mm,未包含装配所用标准件质量

   因此,静荷载:

    

   2)活荷载

   当3步架体同时作业时取活荷载标准值2k N/m2,当为升降状态时取0.5k N/m2,取2层。

   3)风荷载

   根据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荷载标准值:

    

   风振系数βz=1,基本风压wo=400N/m2(取当地基本风压),高度修正系数μz=1.27(建筑物高度按100m,地面粗糙度按D类)。

   冲孔网挡风系数φ=0.6(挡风系数φ为挡风面积与迎风面积之比,即0.5,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网眼会留有混凝土等杂物,因此确定为0.6),则体型系数:

    

   4)荷载合计

   按规范取动力系数γb=1.05,冲击系数γc=2.0,恒荷载分项系数γa=1.2,活荷载分项系数γq=1.4。

   根据设计布置,最大跨度L=6.0m,前、后立杆距离H=0.75m。

    

   5)上吊挂件销轴受剪验算

   上吊挂件销轴采用直径28mm Q235A圆钢轴,[f]=215N/mm2,[fv]=125N/mm2,受剪截面积As=615mm2

    

   挂件销轴满足使用要求。

   6)上吊挂件焊缝强度验算

   焊缝采用母材(厚度8mm)直角焊,双面满焊,焊脚尺寸hf≥6mm,由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在通过焊缝形心的拉力、压力或剪力作用下,当力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时:

    

   当力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时:

    

   另由《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角焊缝抗拉、抗压、抗剪情况下,焊缝应力容许值[τ'p]=118N/mm2。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中表4.4.5,Q235钢的角焊缝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ftw=160N/mm2。总焊缝长度lw=800mm,焊缝有效高度he=0.7hf=4.2mm,承受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的荷载N=P=46 660.92N。

   上吊挂件焊缝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7)上承重梁强度、挠度验算

   采用2[10背对背组合,长度750mm,截面模量Wx=39.7cm3,惯性矩Ix=198cm4。提升荷载P=46660.92N,两端刚接:

    

   强度满足要求。

    

   挠度满足要求。

   8)抱轮抗倾覆能力验算

   每道附墙挂座有4个抱轮,分2行2列排列。按最差受力工况计算,只有一行的2个抱轮受力,则每道附墙挂座支撑导向装置可承载剪力F=2Nvb=197 914.5N,远大于架体对抱轮压力。抱轮抗倾覆能力符合要求。

   9)钢丝绳受力验算

   经调查,选用6×37-22-1770规格的钢丝绳。根据《重型设备吊装手册》(第2册)、GB/T 8918—1996《钢丝绳》,换算系数C=0.82,K=6。

    

   式中:T为钢丝绳的破断拉力(N);K为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升降时的荷载P=46 660.92N<P,因此,钢丝绳的使用符合要求。

   经过上述验算可看出,使用正置反拉的传动方式,整体结构稳定性满足施工要求。

6 结语

   对于高层建筑施工,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能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科技含量高且更经济、安全、便捷。反拉技术的提出,使爬架提升更加稳定、便捷,对架子整体升降起导向和防倾覆作用。

    

参考文献[1]黄世明,陈无平,张文军,等.创新型工具式施工脚手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5,44(17):80-73.
[2]严娜.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稳定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解金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4]程湘伟,张偲,杜晓,等.华谊兄弟电影小镇E1号楼贝雷架超高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J].施工技术,2020,49(8):97-100,113.
[5]牛潮,黄小逸.海港城工程模板脚手架关键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9,48(16):125-129.
[6]张伟,李超,常晨曦,等.高层建筑梁侧悬挑脚手架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20,49(6):61-63,108.
Application of Back-pulling Technology in Inserted Lifted Scaffold
ZHENG Shou NIE Chao XU Chengyao ZHENG Hui
(CSCEC Strai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Ltd.)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mwork-fram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re also urg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limbing frame lifting operation efficiency,this paper proposes a back-pulling technology. When the power is reversed,only the end of the wire rope is fixed on the next layer of attachment support,without moving the electric hoist up and down,which saves time and labor. Moreover,it skillfully avoid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the electric hoist in the past,improve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lectric hoist,eliminates the scrap of the wire rope caused by the electric hoist in the process of skew pulling,and reduces the hidden danger of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tall buildings; inserted lifted scaffolds; climbing frame; lifting platform; back-pulling technology
1458 13 1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