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撑前斜后直倾斜双排桩支护监测与分析

作者:余地华 田野 张涛 张松波 宋志
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 湖北中建三局建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平台进行“前斜后直”无支护倾斜桩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监测,经有限元数值计算,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为基坑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同时探讨倾斜桩支护结构特性。结果表明:监测位移量相比计算值略大,“前斜后直”倾斜双排桩桩身最大位移总体发生在桩顶向下的位置,倾斜桩表现出一定斜撑效应,并随开挖深度的加深更加明显;监测及计算表明,直桩与倾斜桩桩身弯矩由桩顶先增大再减小,且上部弯矩与下部弯矩相反,斜桩弯矩总体大于直桩弯矩;当基坑挖深超过8m时,计算与实测结果显示,支护体系内力及位移对挖深更敏感,容易产生突增现象。
关键词:基坑支护倾斜桩智能监测数值分析位移
作者简介:余地华,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77336ydh@vip.sina.com;田野,注册岩土工程师,硕士,E-mail:23997194@qq.com。
基金:中建股份科技研发课题(CSCEC-2020-Z-34)。 -页码-:57-61,75

0 引言

   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临时性工程,伴随着基坑支护结构越来越复杂、支护费用越来越高、支护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基坑支护工程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此,减少基坑支护工程费用的占比、提高基坑支护的绿色、节约化水平,提倡节约型新型无支撑或少支撑基坑支护技术意义重大。

   近些年国内进行了软土中无支撑支护技术的尝试 [1],郑刚等提出新型的倾斜桩支护方法,无需水平支撑,用适当角度的倾斜单排桩代替竖直单排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从而能够在相同条件下减小排桩的变形与内力 [1,2,3,4]

   基坑工程中因地层的差异性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很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存在不确定因素 [5,6]。为研究“前斜后直”倾斜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及内力状态,本文以工程实例为基础,通过设置斜测仪、钢筋应力计及应变计,采用自动实时监测系统监测支护桩结构内力、位移等参数,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对比不同监测方法以及计算值与监测值间的差异,研究“前斜后直”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征,探讨倾斜桩支护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倾斜桩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条件

   武汉市某地块B8楼基坑工程,基底开挖深度8.55m,临边电梯井基底开挖深度9.55m。涉及支护区的地层主要为(1)素填土(Qml),(2)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的黏土(Q4al),(3)较厚的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的淤泥质黏土(Q4al+l),(4)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层(Q4al),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地层岩土参数    

表1 地层岩土参数

1.2 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基坑总体采用三面放坡及坡体加固,另一面采用前排倾斜桩+后排直桩的支护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前斜后直”倾斜桩进行分析研究,支护剖面如图1所示。前排倾斜桩倾斜15°,直径1m,间距1.5m,桩长30m;后排直桩直径1m,间距1.5m,桩长30m。倾斜桩和直桩中心间距3m,桩顶均设置1.2m×0.9m的冠梁,并通过0.9m×0.9m的连梁连接。

图1 基坑支护典型剖面

   图1 基坑支护典型剖面 

    

2 监测内容及方法

2.1 监测内容

   依据监测目标及要求,确定本次监测项目有:支护桩内力、连梁内力、深层水平位移。本次监测针对特定断面选择两幅共计4根支护桩。监测前后桩水平位移、内力与连梁内力。所有监测数据整合到同一个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内,实时监控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护桩内力和支护结构变形,为信息化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2.2 监测方法

   支护桩内力监测采用钢筋计与应变计对比分析监测。采用钢筋计监测换算步骤较多,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应变计施工干扰较大。为了能够对比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支护桩内力,采用两者结合监测,对比分析。在ZX-15幅支护桩中采用钢筋计监测支护桩内力及位移,在ZX-12支护桩中采用应变计监测支护桩内力及位移,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监测结果,连梁内力采用钢筋计监测。

2.3 监测点布设

2.3.1 监测断面布设及布点数量

   远离基坑侧的直桩在(2)2,(3)1,(4)2土层各布设2个监测断面,土层(5)布设1个监测断面,共计7个断面,4根桩共计28个断面。靠近基坑侧的斜桩按4m断面间距布设7个监测断面,4根桩共计28个断面。监测断面设置埋深如表2所示,监测点平面如图2所示。

   表2 桩内力监测点埋深    

   m

表2 桩内力监测点埋深

2.3.2 连梁内力监测点布设

   连梁内力监测均采用钢筋计,每根连梁布设8个内力监测点,埋设在同一断面上,两幅共2根连梁,共计16个监测点。监测断面监测点布设如图3所示。

图2 监测点平面

   图2 监测点平面   

    

图3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剖面

   图3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剖面  

    

2.3.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测斜仪按1m间距埋入支护桩内,每根桩共埋入30个测斜仪,两幅共4根桩,总计埋入120个测点,如图4所示。

图4 支护结构位移监测剖面

   图4 支护结构位移监测剖面   

    

2.4 监测设备安放

2.4.1 钢筋计布设

   支护桩及连梁内力通过钢筋计进行监测。安装埋设时,将钢筋按要求的尺寸裁截,然后将钢筋计对接或对焊在钢筋上,并保证钢筋计与钢筋在同一轴线上,如图5所示。钢筋计直接布置在钢筋笼的主筋上。安装时应注意尽可能使钢筋计处于不受力状态,特别不应处于受弯状态,将钢筋计的导线逐段捆在临近钢筋上,引到外露的测试匣中,灌混凝土后,检查钢筋计的电阻值和绝缘情况,做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

图5 钢筋计安装示意

   图5 钢筋计安装示意  

    

2.4.2 应变计布设

   应变计采用一对不锈钢管卡固定于2根主筋之间。安装埋设时,保证应变计轴向与支护桩轴向平行。将应变计的导线逐段捆在临近钢筋上,引到外露的测试匣中,灌混凝土后,检查应变计的电阻值和绝缘情况,做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如图6所示。

图6 应变计及安装示意

   图6 应变计及安装示意  

    

2.4.3 测斜仪布设

   深层水平位移通过测斜仪进行监测。本试验使用的测斜仪为中岩科技RSM-CXY(M)微型测斜仪,埋设模式为一次性埋入测量单元,通过x,y,z三轴±180°同时测量,将无线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系统,位移变化数值自动累加计算。

2.4.4 导线的安装及保护

   所有埋入桩内仪器设备的导线均就近捆绑于钢筋上,向上牵引,并在距离桩顶3m左右处沿一个方向引出桩外,并在桩身的一个侧面引出。导线引出桩外后,为防止施工过程中,特别是破桩时将导线损坏,所有导线集中于1根不锈钢导管中,通过导管引出地面。

2.4.5 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

   所采用的钢筋计、应变计属于振弦类传感器,故采用振弦式多通道采集仪(RSM-FAS1032)进行数据采集上传。微型测斜仪采用RSM-DAS(M)数码控制器及配套设置器进行数据采集上传。

2.4.6 监测云平台数据管理及分析

   通过武汉中岩测控研发的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可在监测云平台远程查看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设置自动预报警阈值及报警短信,在线编辑监测报告,实现基坑24h实时监测,确保基坑工程安全。

3 监测结果分析

3.1 位移监测

   5月19日开挖至基坑并完成基础结构施工,6月15日地下室局部回填。监测系统获取的2组前排倾斜桩及后排直桩的桩身位移如图7所示。

图7 支护桩监测位移

   图7 支护桩监测位移

    

   1)支护桩桩身最大位移总体发生在桩顶向下的位置,其中随时间推移或开挖深度增加,桩身最大位移下移趋势明显,且倾斜桩相比直桩表现出桩身最大位移下移更明显,说明倾斜桩表现出一定斜撑效应 [4]

   2) 12号斜桩桩身最大位移为59.14mm,位于桩顶向下约6m;12号直桩桩身最大位移为41.20mm,位于桩顶向下约1m;15号斜桩桩身最大位移为56.33mm,位于桩顶向下约5m;15号直桩桩身最大位移为43.25mm,位于桩顶向下约3m,斜桩位移略大于直桩位移,且斜桩最大位移位置相比直桩离桩顶更远。监测结果基本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且采用钢筋计和应变计监测结果差异并不显明。

3.2 内力监测

   监测系统获取的2组前排倾斜桩及后排直桩开挖至基底工况下的桩身弯矩如图8所示。

图8 监测断面桩身弯矩

   图8 监测断面桩身弯矩  

    

   1)直桩与倾斜桩桩身弯矩总体一致,即上部分弯矩和下部分弯矩相反,这一变化趋势与传统垂直双排桩一致。

   2) 15号前排斜桩及后排直桩桩身弯矩均大于12号前排斜桩及后排直桩,可能是由于监测点位的差异,也可能是采用钢筋计监测要大于应变计监测结果的原因。同时,倾斜桩桩身弯矩要显著大于直立桩桩身弯矩。在工程设计中,直桩与斜桩配筋可进行区分。

   12号与15号前斜后直双排桩中间连梁监测断面弯矩如图9所示。2幅连梁弯矩相差较大,连梁弯矩最大值≤300k N·m,均出现在基坑开挖至基底后。

图9 监测断面连梁弯矩

   图9 监测断面连梁弯矩  

    

4 数值计算分析

   选取斜桩计算剖面,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按二维平面应变考虑,模型宽度取整体基坑宽度(见图10),宽度为130m,高度取6倍基坑开挖深度,高70m。支护地面考虑超载20k Pa,除顶面外,其他三面边界条件设置约束,模型计算方法为修正莫尔-库仑模型,土体卸载模量对于填土和一般黏性土取3~5倍弹性模量,支护桩、连梁、冠梁等结构单元数据参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选取。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由勘察报告选取(见表1)。

图1 0 有限元模型

   图1 0 有限元模型  

    

4.1 位移结果分析

   分别计算前排斜桩和后排直桩在开挖深度2,4,6,8,10m条件下位移变化,计算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 1 位移计算结果

   图1 1 位移计算结果   

    

   1)在相同支护深度,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在同一开挖深度,位移随支护深度的加深先减少后增大,在支护深度为6~10m时达到最大。前排倾斜桩和后排直桩的位移最大分别为39.090mm和36.585mm。

   2)计算得到的前排倾斜桩与后排直桩位移形态相近,而在监测中,直桩与斜桩位移形态存在一定差异,相比斜桩,直桩更倾向悬臂桩位移形态,计算桩身位移相比实测结果表现出更强的斜撑效应,并随开挖深度的加深更加明显。实测位移量相比计算值略大。

   3)计算显示,“前斜后直”倾斜桩中前排斜桩与后排直桩桩端均产生一定侧移,并随开挖深度的加深更加明显,位移量约为6~10mm,前排斜桩与后排直桩均产生了朝向基坑的运动趋势,二者形成联动整体。对比监测结果,桩端位移量约为3~5mm,侧移并不十分明显,可能由于桩的入土深度较大,被动区抗力阻挡了桩端位移。工程设计中应注意倾斜桩桩端位移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并宜确保足够的嵌固深度。

4.2 内力分析

   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开挖深度为8,10m时前排斜桩及后排直桩桩身弯矩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 2 计算桩身弯矩

   图1 2 计算桩身弯矩  

    

   1)与监测结果类似,前排斜桩与后排直桩桩身弯矩相近,并随开挖深度加深,弯矩先增大后减小。计算桩身弯矩随深度变化形态与监测结果相近,计算弯矩值大于监测值,且斜桩弯矩大于直桩弯矩,计算反弯点要小于监测反弯点位置。

   2)在基坑开挖8~10m过程中,桩身弯矩表现出明显增大,对比监测位移与实测位移值,均在基坑开挖8~10m时,位移数据明显增大,说明基坑挖深超过8m时,支护体系内力及位移对挖深更敏感,支护结构更接受安全开挖深度。

   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前排斜桩与后排直桩连梁弯矩如图13所示。计算表明,梁身呈正负弯矩形态,连梁对前后排桩的位移控制发挥了比较好的协同效应,其弯矩最大值与监测结果较接近。

图1 3 计算连梁弯矩

   图1 3 计算连梁弯矩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前斜后直”倾斜桩支护结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表明监测结果较好地验证了理论计算,为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达到了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的目的。

5 结语

   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平台,通过设置钢筋计和应力计进行“前斜后直”无支护倾斜桩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监测,并经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对比,检验监测值与计算值差异,探讨“前斜后直”倾斜桩支护结构的有效性,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前斜后直”倾斜双排桩桩身最大位移总体发生在桩顶向下的位置,随时间推移或开挖深度加大,桩身最大位移下移趋势明显,其斜撑效应也更显著。

   2)计算得到的前排倾斜桩与后排直桩位移形态相近,计算桩身位移相比实测结果表现出更强的斜撑效应,并随开挖深度的加深更加明显。监测位移量相比计算值更大。监测结果基本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且采用钢筋计和应变计监测结果差异并不显明。

   3)监测及计算结果表明,直桩与倾斜桩桩身上部分弯矩和下部分弯矩相反。计算弯矩值略大于监测值,且斜桩弯矩大于直桩弯矩。

   4)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前斜后直”倾斜桩支护结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并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监测结果较好地验证了理论计算,达到了比较好的工程效果。

    

参考文献[1]郑刚,聂东清,刁钰,等.基坑多级支护破坏模式研究[J].岩土力学,2017,38(S1):313-322.
[2]徐源,郑刚,路平.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性状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1):93-98.
[3]刁钰,苏奕铭,郑刚.主动式斜直交替倾斜支护基坑数值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41(S1):161-164.
[4]郑刚,何晓佩,周海祚,等.基坑斜-直交替支护桩工作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9,41(S1):97-100.
[5]孔德森,张秋华,史明臣.基坑悬臂式倾斜支护桩受力特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4):742-747.
[6]黄晓程,张松波,邓昌福,等.前排倾斜桩参数对双排桩支护效果影响分析[J].施工技术,2020,49(1):29-32,37.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Inclined Double Row Piles Without Support
YU Dihua TIAN Ye ZHANG Tao ZHANG Songbo SONG Zhi
(General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CCTEB Group Co.,Ltd. Hubei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of CCTEB Group Co.,Ltd.)
Abstract: The automatic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platform is used to monitor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inclined double row piles.After th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measured value are compared.It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safety guarantee for foundation excavation construction.At the same time,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ined pile supporting structure a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nitored displacement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 forward and back straight" inclined double row piles generally occurs at the downward position of pile top.The inclined pile shows a certain effect of bracing,which becomes more obviou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xcavation.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and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bending moment of straight pile and inclined pil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from pile top,and the bending moment of upper pile is opposite to that of lower pile,and the bending moment of inclined pile i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at of straight pile.When the excavation depth of foundation excavation exceeds 8 m,calculation and actual measurement show that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support system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excavation depth.
Keywords: foundation excavation; supports; inclined pil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displacement
1121 20 2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