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剧院SRC梁浇筑过程中高大模板支架承担荷载比例研究

作者:宗兆民 袁浩 李舰舰 潘明栋 王福龙 谢楠
单位: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
摘要:以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为背景, 以浇筑期北侧屋面SRC梁及其高达33. 43m的支撑体系为对象, 从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2个方面对承担荷载比例进行研究。对屋面SRC梁中型钢的应变和模板支架中立杆的应变与变形进行测试, 发现型钢参与受力, 中部立杆承担的混凝土荷载不足按承载面积法计算值的40%;在理论分析方面, 提出初凝状态屋面SRC梁及其支撑体系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将有限元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 通过仿真计算获得型钢和模板支架各自分担混凝土荷载的比例, 同时还发现搭设高度对模板支架承担混凝土荷载的比例有显著影响, 随着搭设高度的增加, 模板支架承担荷载的比例将会降低。
关键词:模板 模板支架 SRC梁 试验 有限元分析 荷载 研究
作者简介:宗兆民, 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E-mail:zongzhaomin@126.com;

 

0 引言

浇筑期是高大模板支架最危险时期, 绝大部分坍塌事故均发生在这一时期[1]。型钢混凝土梁 (简称SRC梁) 往往截面高、跨度大, 在混凝土浇筑期其模板支架将承受非常大的混凝土荷载。不少施工单位按混凝土荷载由模板支架全部承担的思路编制SRC梁支撑体系的搭设方案。

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 (见图1) 在主舞台上方共设置4道台口梁, 为SRC梁, 跨度19.5m, 截面尺寸900mm×2 950mm, 型钢骨架截面尺寸为H2 550mm×400mm×40mm×40mm, 模板支架高度为13.2~14.2m;在主舞台顶部设有2道屋面梁, 同样为SRC梁, 跨度22.8m, 截面尺寸800mm×1 800mm, 型钢骨架截面尺寸为H1 400mm×400mm×20mm×35mm, 模板支架高度达33.43m。上述模板支架采用盘扣式模板支架搭设, 不但荷载大, 而且模板支架的高度远远>8.0m, 属于危险性较大的高大模板支架[2]

图1 中央歌剧院剧场效果Fig.1 Architectural effect of Central Opera Theater

图1 中央歌剧院剧场效果Fig.1 Architectural effect of Central Opera Theater

 

笔者曾对支撑中央歌剧院北侧台口SRC梁的模板支架和支撑南侧台口SRC梁的模板支架进行浇筑期的施工监测, 均出现“在浇筑过程中, 支撑SRC梁的高大模板支架立杆受力明显小于理论计算值”的现象[3]

王安君等[4,5]、秦健[6]、孔月[7]提出过SRC梁的型钢骨架与支架协同工作的观点, 并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测试和理论分析, 给出型钢骨架承担荷载的比例, 但研究的支架搭设高度<8.0m, 其中测试的模板支架的搭设高度只有2.15m;李如男[8]对高3 000mm的SRC梁进行仿真计算, 但支架高度仅4.3m;此外, 许多高校和施工单位[9,10,11]对浇筑期支撑普通混凝土梁的高大模板支架的受力进行过测试和理论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为笔者解释和研究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但当前对于支撑SRC梁且搭设高度远远>8.0m、危险性更高的高大模板支架承担荷载比例的研究还十分不足, 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以中央歌剧院北侧屋面SRC梁 (以下简称屋面梁) 和其模板支架 (见图2) 为研究对象[12], 通过现场测试和有限元仿真计算, 研究搭设高度为33.43m的模板支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荷载承担比例, 并讨论搭设高度的影响, 为经济合理地设计此类高大模板支架提供依据。

1 测试方法

1.1 测点布置

布置5个应变测点和2个位移测点。其中, 3个应变测点布置在中部3个支架立杆的上部, 每个测点对称布置1对传感器;另外2个应变测点对称布置在中部型钢的上翼缘, 各由1个传感器组成;由于现场条件所限, 无法沿垂直梁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布置位移测点, 2个位移测点均为水平位移测点, 沿梁轴线方向布置。所有测点的位置如图3所示。

图2 屋面SRC梁模板支架立面布置Fig.2 Elevation layout of the roof SRC beam falsework

图2 屋面SRC梁模板支架立面布置Fig.2 Elevation layout of the roof SRC beam falsework

 

图3 屋面梁测点布置Fig.3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on the roof beam

图3 屋面梁测点布置Fig.3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on the roof beam

 

使用振弦式传感器进行应变测量, 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被测物体连接, 使用位移计进行支架水平位移测量。

1.2 测试方法

屋面梁浇筑期应变测点的采样频率设定为30s1次, 采样“0”时刻定为浇筑开始前5s左右。分别采用扬州晶明振弦式传感器和静力采集仪采集和读取应变数据, 采用协力2101B2静态应变仪读取位移数据。采样结束时刻为混凝土浇筑完毕、施工人员撤离后的时刻。

2 测试结果

由于场地条件限制, 屋面梁采用料斗由西向东进行浇筑。浇筑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28日2:00, 结束时间为28日15:30, 持续13.5h, 共采集型钢及支架应变约1 600次。在此期间, 除测点4处的传感器出现异常、无法工作外, 其余测点均能正常工作。

2.1 数据处理方法

立杆的应变εv按下式计算:

 

式中:εv1, εv2为通过1对传感器测得的2个应变值。

立杆的应力Sv按下式计算:

 

式中:Es为钢材的弹性模量。

立杆的轴力Pv按下式计算:

 

式中:Av为立杆的截面面积。

型钢的应力Ss按下式计算:

 

2.2 应变测试结果

有效测点的应变时程如图4所示。

图4 测点的应变时程Fig.4 Strain histories of measuring points

图4 测点的应变时程Fig.4 Strain histories of measuring points

 

2.3 位移测试结果

模板支架位移由位移计进行测量, 位移时程如图5所示, 由西向东为正方向。

2.4 测试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可知: (1) 浇筑过程中模板支架立杆的水平位移不大, 最大值约为1.1mm, 模板支架变形正常; (2) 在浇筑屋面梁时, 立杆顶部所受荷载随着混凝土的浇筑逐步加大, 呈阶梯状, 浇筑结束时测点的立杆轴向压应变在24~45με, 各有效测点的应变、应力及轴力如表1所示; (3) 测试结果与按承载面积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各测点所在支架立杆承担的混凝土荷载比例在28%~39%; (4) 型钢上翼缘测点5处的压应变达到64με, 相应的压应力为13.2MPa, 说明型钢在浇筑过程中参与受力, 承担了部分混凝土荷载。

图5 立杆的水平位移时程Fig.5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histories of upright stanchion

图5 立杆的水平位移时程Fig.5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histories of upright stanchion

 

表1 浇筑结束时各测点应变、应力及轴力Table 1 Strain, stress and axial force of measuring points at the end of concrete pouring   

表1 浇筑结束时各测点应变、应力及轴力Table 1 Strain, stress and axial force of measuring points at the end of concrete pouring

表2 立杆承载比例Table 2 Load bearing ratio of upright stanchion   

表2 立杆承载比例Table 2 Load bearing ratio of upright stanchion

3 有限元仿真计算

入模后SRC梁有限元仿真计算涉及2个关键问题: (1) 如何确定初凝状态混凝土的力学参数; (2) 如何考虑33.43m高大模板支架的竖向刚度对SRC梁受力的影响。

3.1 初凝状态混凝土力学参数的估值方法

初凝状态混凝土的力学参数主要有密度、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密度取2 500kg/m3, 泊松比和弹性模量按以下方法估算。

3.1.1 泊松比

对于已初凝的混凝土, 几乎查不到有关泊松比取值的文献, 但关于侧压力取值的文献却很多, 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可知泊松比ν和侧压力间F存在如下关系:

 

式中:γc为混凝土重度 (k N/m3) ;F为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 (kN/m2) ;H为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 (m) 。

在侧压力已知的情况下, 根据式 (5) 可估算初凝混凝土的泊松比。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13]给出入模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 见式 (6) 和式 (7) , 计算时取两式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

 

式中:t0为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h) ;β为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 当坍落度在50~90mm时取0.85, 坍落度在100~130mm时取0.9, 坍落度在140~180mm时取1.0;V为混凝土浇筑高度 (厚度) 与浇筑时间的比值, 即浇筑速度 (m/h) 。

歌剧院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60~180mm, 故β取1.0。

根据式 (5) ~式 (7) 可得入模后混凝土的泊松比。

3.1.2 弹性模量

关于初凝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文献特别少, 仅查到北京交通大学进行过浇筑48h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试[14]。基于北京交通大学的试验数据, 设初凝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三次幂函数增长, 得弹性模量的估算公式:

 

式中:E为混凝土弹性模量 (Pa) ;T为初凝后混凝土在模板中的时长 (h) 。

3.2 模板支撑体系的化简方法

屋面梁模板支架的搭设高度达到33.43m, 如果直接建立模板支撑体系的模型, 则大幅度增加建模工作量和难度。本文采用一种简化方法, 用弹性垫板来模拟模板支撑体系对SRC梁的竖向约束作用, 垫板厚度取为0.2m, 换算得等效弹性模量为2.2×106Pa;由于支架水平位移仅有1.1mm, 本文忽略支架位移对SRC梁受力的影响, 同时也忽略SRC梁侧模的变形, 假设梁的4个立面无水平位移。

3.3 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

JGJ/T10—201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15]规定, 一次浇筑混凝土的高度宜≤0.5m, 结合实际浇筑情况, 将入模后的屋面梁混凝土分为3层, 每层0.6m。

屋面梁浇筑用时约13h, 1, 2层混凝土浇筑时间各为4.5h, 第3层混凝土浇筑时间4h。由于浇筑时间为严冬, 混凝土初凝速度较慢, 结合现场观察, 取入模后混凝土初凝时间为3h。

本文关注第3层混凝土刚浇筑完毕时的计算结果。此时1, 2层混凝土已初凝, 力学参数可按式 (5) 和式 (8) 计算。在最上层混凝土中, 后入模的一部分混凝土尚未初凝, 为宾汉姆流体, 理论泊松比为0.5, 理论弹性模量为“0”, 而最先入模的混凝土已初凝, 已有一定硬度, 为了简化计算, 本文取最上层混凝土的泊松比为0.49, 弹性模量取下一层混凝土弹性模量的1/10。3层混凝土的力学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入模后混凝土的力学参数Table 3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after pouring   

表3 入模后混凝土的力学参数Table 3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after pouring

采用美国大型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进行仿真计算, 型钢梁、混凝土和等效垫板均采用四面体单元solid45模拟[16], 网格划分结果如图6所示, 共279 451个单元 (见图6) 。计算荷载为入模混凝土自重。

图6 屋面SRC梁单元划分Fig.6 Element division of the roof SRC beam

图6 屋面SRC梁单元划分Fig.6 Element division of the roof SRC beam

 

3.4 仿真计算结果

计算得浇筑完毕后屋面SRC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其中型钢位移如图7所示, 型钢轴向应力如图8所示。

图7 型钢竖向位移 (单位:m) Fig.7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section steel (unit:m)

图7 型钢竖向位移 (单位:m) Fig.7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section steel (unit:m)

 

由图7可知, 型钢梁最大竖向位移为3.04mm, 出现在跨中;由图8可知, 型钢梁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出现在梁端, 其中最大压应力达54.5MPa, 最大拉应力达50.7 MPa。

图8 型钢轴向应力 (单位:Pa) Fig.8 Axial stress of section steel (unit:Pa)

图8 型钢轴向应力 (单位:Pa) Fig.8 Axial stress of section steel (unit:Pa)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 测点5处的应变为-53.4με, 和试验测试结果-64με比较接近, 相差16%。

通过查看型钢和弹性垫板的支反力发现, 型钢承担55%的混凝土自重, 模板支架承担45%的混凝土自重。

3.5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模板支架搭设高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通过改变模型中垫板的等效刚度模拟模板支架搭设高度的变化, 得到的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模架的荷载承担比例与搭设高度的关系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 bearing ratio of falsework and its height

图9 模架的荷载承担比例与搭设高度的关系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 bearing ratio of falsework and its height

 

由图9可看出,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对其承担荷载的比例有较大影响, 随着搭设高度的降低, 承担比例将会增加, 其中8.0m高的模板支架承担65%的混凝土自重, 比33.43m高的模板支架多承担20%的混凝土自重。

4 结语

本文对屋面SRC梁的型钢及其搭设高度达到33.43m的模板支架进行了现场测试, 提出入模后SRC梁及其支撑体系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进行了仿真计算, 通过对比, 发现仿真计算结果和实测值较接近。根据实测值可知型钢参与受力, 测点1~3所在立杆承担的混凝土荷载是按承载面积计算值的28%~39%;根据仿真计算可知, 浇筑过程中型钢承担多达55%的混凝土自重, 而模板支架仅承担45%的混凝土自重。

通过仿真计算还发现, 搭设高度对模板支架承担混凝土荷载的比例有显著影响, 随着搭设高度的增加, 模板支架承担荷载的比例将会降低。

总之, 设计时不必将所有混凝土荷载交由模板支架承担, 对于高大模板支架更是如此, 本文结论可为搭设类似的模板支架提供借鉴。但荷载承担比例是一个重要的SRC梁模板支架设计参数, 影响因素除了搭设高度外, 还有其他参数, 需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方能给出取值方法, 从而更为经济合理地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1]谢楠.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2013年各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R].北京, 2013.

[3]宗兆民, 王福龙, 李小霞.中央歌剧院工程高大模板支架的施工监测[J].山西建筑, 2018, 44 (3) :95-97.

[4]王安君, 张同波, 于德湖.大截面型钢混凝土梁及其模板支架体系协同受力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3 (5) :111-116.

[5]王安君.大截面型钢混凝土梁及其模板支架体系协同受力分析及相关工艺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2.

[6]秦健.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支撑体系协同受力试验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7]孔月.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施工支撑体系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8]李如男.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力学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14, 36 (5) :80-82.

[9]常江锋.转换层高支模体系有限元施工模拟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 2012.

[10]肖军.型钢混凝土梁构件施工阶段的受力性能及其施工工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11]谢楠, 付小辉, 王立峰, 等.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研究[J].工程力学, 2016, 33 (10) :68-75, 104.

[12] 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模板工程搭设方案[Z]. 2017.

[1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4] XIE Nan, OUYANG Jie, LI Bing,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ly-age shotcrete[C]//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2011.

[1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6]王新敏. 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Study on Load Bearing Ratio of High Falsework for Supporting SRC Beam During Concrete Placement in Central Opera Theatre Project
ZONG Zhaomin YUAN Hao LI Jianjian PAN Mingdong WANG Fulong XIE Nan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No.1 Construction &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Taking Central Opera Theatre project as the background, the SRC beam during concrete placement and its supporting falsework up to 33. 43 m are taken as the objects, and the load bearing ratio is studied from both experimental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strain of the shaped steel in the SRC roof beam, the strai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falsework are tes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teel is stressed, and the concrete load carried by the middle shore is less than 40% of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bearing area method. In the aspect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method of initially condensed SRC roof beam is proposed. The proportion of concrete load between shaped steel and falsework shore is obtained by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height of the falsework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oad bearing ratio. As the height of the falsework increases, the load bearing ratio will decrease.
Keywords: formwork; falsework; SRC beams; test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loads; study;
92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