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复合管片结合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邓高林 庄欠伟 李东 张弛
单位: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上海盾构设计试验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分析钢混结合面相对位移和结合面处裂缝张开的变化, 对该管片钢混结合处力学性能变化及破坏全过程进行研究, 并将其分为3个阶段。试验结果表明:钢混结合面的屈服剪力为380kN, 极限抗剪承载力为450kN, 远大于设计荷载375kN, 意味着试验的钢混结合面可满足抗剪设计要求。并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3个阶段的抗剪刚度。
关键词:盾构 钢混复合管片 钢混结合面 位移 试验
作者简介:邓高林, 硕士研究生, E-mail:gaolindeng@126.com;

 

0 引言

盾构法在开挖地下通道、地下基础设施隧道中已成为首选方法。这是因为盾构法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优点。在盾构法施工中, 管片拼装花费大量时间并对总的施工周期有很大影响, 因此管片施工占据了整个施工费用很大比例, 与此同时随着管片厚度与埋深的增大, 施工费用也会大幅度上升。

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具有埋深大、超长、超大截面的特点。正因如此, 在管片上的水土压力和施工荷载也随之增大。内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为了保证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衬砌管片就需要高性能——强度大、刚度高、延性好和耐久性好。

现在通用管片包括钢管片、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球墨铸铁管片。这些管片在经济、生产、组装和运输方面都有缺陷, 从而不能广泛地用于盾构隧道[1]。因此用栓钉固定、镶钢筋混凝土边的复合管片应运而生。钢管片造价高是因为四周加工工艺要求高, 而钢管片四周镶上钢筋混凝土, 不仅使得加工工艺变得简单高效, 而且费用也降低不少。

这种管片有以下优点:制造精度高、厚度小、承压能力强、刚度高、延性以及防水性能好。但是这种复合管片由于复杂的结构和结合处使用不同材料, 导致钢混结合面抗剪性能不是很明了。而其抗剪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体的受力性能。文献[2,3,4]指出管片衬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优化程度是基于管片的力学性能提出的。除了费用和施工的因素, 它的力学性能还影响这种复合管片能否被广泛应用。

由于这种新型的复合管片是第1次提出, 其力学性能还不明确, 所以通过试验进行研究是一个直观而有效的方法, 确定这种复杂复合管片力学性能有利于今后推广。关于研究传统管片性能的试验已有很多, 包括原型试验[5,6,7]和模型试验[8,9], 但这种新型管片国内外很少有学者研究, 本文将对其结合面处抗剪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1 研究背景

本类管片应用于某地铁建设中, 错缝拼装环管片, 全环由6块管片组成, 管片厚度为350mm, 每块管片均用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镶边, 混凝土等级C50。本次试验主要取整块管片上的一小块来做原型试验, 试验构件长1 000mm, 钢管片宽400mm, 混凝土宽120mm, 高350mm, 分析混凝土镶边钢管片的钢混结合面抗剪性能。试验构造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构造

图1 试验构造

Fig.1 Structure of test

2 试验概述

2.1 试件设计

本试验采用混凝土厚度120mm的试块, 采用原尺寸, 环向方向仅取管片的一段, 针对该试验进行钢混结合面剪切。栓钉的屈服强度fy=278MPa, 共2排12枚, 直径16mm, 箍筋为ϕ10@140, 160, 200, 顶部纵筋采用直径为20mm的HRB400钢筋, 详细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栓钉布置

图2 栓钉布置

Fig.2 Layout of shuds

2.2 加载系统

该试验在上海盾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主要试验装置包括现有加载反力架, 框架总长8.5m, 宽3.5m, 高1m, 内径长6.9m, 宽2.1m。其两边内侧设有多排凹凸卡槽, 卡槽上钻有螺栓孔, 用于安装固定加载油缸或其余反力支座, 并能灵活调整其安装位置。当试验荷载较大时, 两侧可加设多组对拉夹紧装置, 增加试验框架刚度, 减小变形, 每组对拉装置由4根拉杆和2块夹紧梁组成。采用4个水平张拉千斤顶, 每个千斤顶可以提供最大顶力1 000kN, 2个千斤顶提供水平力固定, 另外2个提供剪力P

2.3 加载方案

试验先进行预加载, 之后采用分级加载, 根据常规管片的试验设计抗剪承载力, 每延米250kN, 本次试验管片钢混结合面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375kN, 试验采用抗剪极限承载力为1.5倍设计承载力, 为562.5kN。试验加载时分等级进行荷载施加, 每级增加荷载为设计荷载的1/10, 即37.5kN, 共分10级施加至设计工况, 观察镶边混凝土剪切破坏情况。并以此为基础, 继续施加荷载直至破坏, 至抗剪栓钉或受拉主筋达到屈服强度, 试件不能继续承载时结束加载。

2.4 测试方案

试验过程中量测的内容包括:结合面处错台、千斤顶油压监测, 同时观测各级荷载下管片表面裂缝的发展情况。试验主要监测钢混接触面处的位移, 采用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 接触面上部和中部各安装1个位移传感器, 精度0.01mm, 当钢混结合面发生错动时, 位移计可实时记录错动量。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上述测点的量测范围、精度与数量汇总如表1所示。

图3 位移传感器布置

图3 位移传感器布置

Fig.3 The sensor layout

表1 试验测试内容

Table 1 Test contents

 

量测内容 量测范围/mm 精度/mm 数量
混凝土错台量 0~100 0.01 2
裂缝观测 0.01

 

3 试验现象与结果

3.1 试验现象

试验受载后首先出现弯曲裂纹。当荷载达到380kN后, 试样出现斜裂纹。随着荷载的增加, 斜裂纹的数量也增加并扩展;随后箍筋进入屈服值, 此时位移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并形成1~2条宽度达到2mm以上的斜裂纹;最后随着混凝土被拉脱, 试样的承载力急剧下降, 试样破坏。

3.2 正常使用工况

正常使用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如图4所示。在正常使用工况下, 钢混结合面剪切位移先随剪力的增长呈线性发展趋势, 当剪力达到424kN, 位移达到0.05mm时, 钢混结合面进入强化阶段, 直至结合面位移达到0.2mm, 但其承载力还在增加。

图4 正常使用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

图4 正常使用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

Fig.4 Shear displacement curve of steel-concrete surface in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3.3 极限承载力工况

极限承载力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如图5所示。第1阶段, 当剪力为0~380kN, 钢混结合面位移变化较慢, 混凝土内箍筋以及抗剪栓钉几乎没有变化;第2阶段, 当剪力为380~450kN, 钢混结合面进入塑性阶段, 剪力增加不明显的情况下位移增大明显;第3阶段, 当剪力为450~1 100kN, 剪力与结合面位移呈线性增长趋势, 且结合面位移迅速发展, 标志为混凝土表面突然出现一条较长的剪切裂缝。

图5 极限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

图5 极限工况下钢混结合面剪力-位移曲线

Fig.5 Shear displacement curve of steel-concrete surface in extreme condition

4 分析与讨论

4.1 受力过程分析

通过以上极限工况的分析可知, 钢混结合面抗剪整体呈3个阶段变化。

1) 第1阶段

剪力较小时, 混凝土与钢面之间的摩擦力与弹性阶段的抗剪栓钉共同起作用, 此时抗剪栓钉并没有进入塑性阶段, 此阶段是钢混结合面抗剪主要的承载阶段。

2) 第2阶段

当剪力逐渐增大, 混凝土侧面开始出现剪切裂缝, 角度与水平面呈45°;随着剪力增大, 剪切裂缝会从最开始出现的位置开始向另一方向延伸, 混凝土整体位移速度加快。此阶段摩擦力逐渐减小, 抗剪栓钉的承载力逐渐增大。

3) 第3阶段

当剪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混凝土侧面裂缝急剧增大, 混凝土开始脱离钢面, 剪力开始全部由抗剪栓钉承担, 直至失去承载力。

由此可见, 钢混结合面抗剪的主体是结合面处的混凝土咬合力和抗剪栓钉, 在抗剪试验中, 出现拐点往往是因为咬合力减小或者栓钉屈服。第1阶段为钢混结合面抗剪的主要阶段, 而咬合力是影响第1阶段的薄弱环节, 故应提高钢混结合面的咬合力。

4.2 抗剪刚度分析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 初期钢混结合面增长较慢, 也较稳定, 取试验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剪力与位移表达式:

F={12.532×106x, x (0, 0.03) 105× (1.1249x3-0.3911x2+0.0432x+0.0029) , x (0.03, 0.2) 103× (1.2738x+0.1883) , x (0.2, 0.72) (1)

式中:x为位移 (mm) ;F为剪力 (kN) 。同时其抗剪刚度与位移的关系表达式:

Κ={12.532×106, x (0, 0.03) 105× (3.3747x2-0.7822x+0.0432) , x (0.03, 0.2) 1.2738×103, x (0.2, 0.72) (2)

式中:K为钢混结合面的抗剪刚度 (kN/mm) 。

从抗剪刚度与位移的公式可以看出, 位移在变化过程中, 抗剪刚度有2次突变, 分别在第1阶段末和第2阶段末。究其原因, 第1阶段末钢混结合面处部分混凝土突然脱离钢面, 导致抗剪刚度急剧下降;第2阶段由于更多的混凝土还在继续脱离, 所以在第2阶段末抗剪栓钉突然承受所有混凝土所承担的剪力, 导致抗剪刚度突变。

4.3 与全截面混凝土刚度对比

取与试验试件的剪切面相同面积的混凝土管片本体进行分析。弹性模量E取C50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为3.45×104MPa;剪切模量G通过弹性模量进行计算得到:

G=E2 (1+μ) =1.48×104ΜΡa (3)

A为钢混结合面的面积, 为0.35m2, 剪切长度L取0.02m。故理论上全截面的剪切刚度为:

GAL=2.59×109kΝ/m (4)

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全截面的剪切刚度约为钢混结合面处第1阶段刚度的1/5, 主要原因是抗剪栓钉具有强大的抗剪刚度, 这也表明这种钢混结合面的抗剪能力具有很大优势。

5 结语

1) 钢混结合面位移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结合面处混凝土咬合力和抗剪栓钉共同起抗剪作用;第2阶段剪切裂缝出现, 咬合力减小的速度和抗剪栓钉承受增加的剪力速度几乎相同, 咬合力逐渐退出工作, 抗剪栓钉逐渐成为主要承力构件, 同时裂缝延伸速度加快;第3阶段剪切裂缝贯通且钢混结合面相对位移超过0.2mm, 抗剪栓钉承担全部的剪切力, 结构位移迅速变大, 直至构件完全破坏。第1阶段为钢混结合面抗剪的主要阶段, 而咬合力是影响第1阶段的薄弱环节, 故应提高钢混结合面的咬合力。

2) 钢混结合面的屈服剪力为380kN, 极限抗剪承载力为450kN, 大于设计荷载375kN, 意味着该试验的钢混结合面可满足抗剪设计要求。

3) 试验得到极限工况中钢混结合面最薄弱的阶段也就是第2阶段的抗剪刚度, 因为第2阶段的抗剪刚度与混凝土脱离钢面的情况有巨大联系,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第1阶段的抗剪刚度最大为12.532×106kN/mm, 第2阶段与相对位移有关, 第3阶段抗剪刚度基本不变, 维持在1.273 8×103kN/mm。

4) 抗剪刚度主要受混凝土咬合力和抗剪栓钉的剪切变形作用影响, 轴力基本没有考虑, 而轴力对环缝抗剪能力的作用较为明显[10], 限于试验数组, 更为具体的关系将通过后续试验获得。

参考文献

[1] 张稳军, 金明明, 苏忍, 等.盾构隧道钢混复合管片的力学性能试验 (英文) [J].中国公路学报, 2016, 29 (5) :84-94.

[2] KOYAMA Y. Present status and technology of shield tunneling method in Japan[J]. Tunnel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2003, 18 (3) :145-159.

[3] 龚琛杰, 丁文其.盾构隧道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接头极限承载力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 2017, 30 (8) :134-142.

[4] 张常光, 张庆贺, 张振光.盾构穿过矿山法隧道的管片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7 (9) :1454-1458, 1463.

[5] 封坤, 何川, 苏宗贤.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结构破坏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6 (4) :564-571.

[6] C B M BLOM, E J VAN der Horst, P S JOVANOVIC.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analyses of the shield-driven “Green Heart” tunnel of the high-speed line south[J]. Tunnel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9, 14 (2) :217-224.

[7] 何川, 封坤, 晏启祥, 等.水下盾构法铁路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原型加载试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 (10) :65-72, 89.

[8] 朱合华, 崔茂玉, 杨金松.盾构衬砌管片的设计模型与荷载分布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 :190-194.

[9] 何川, 张建刚, 杨征.武汉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征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12) :85-90.

[10] 朱瑶宏, 张宸, 柳献, 等.错缝拼装通用环管片环缝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7, 14 (2) :315-324. 

 

82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